當前位置:
首頁>
新聞中心>電力井在綜合管廊建設中的銜接設計:接口預留與電纜進出管理
電力井在綜合管廊建設中的銜接設計:接口預留與電纜進出管理
發布時間:2025-11-10 16:58:26??來源:石家莊合創建材有限公司
在綜合管廊建設中,電力井的銜接設計需重點關注接口預留與電纜進出管理,以確保結構安全、防水可靠、施工便捷,同時滿足后期運維需求。以下從設計原則、接口預留要點、電纜進出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四方面展開說明:
一、設計原則
-
結構安全與穩定性
接口設計需滿足綜合管廊結構設計使用年限(通常為100年)的要求,確保接口部位承載能力與整體結構一致,避免因局部應力集中導致開裂或變形。
-
防水與密封性
接口部位是防水的薄弱環節,需通過材料選擇、構造設計及施工工藝控制,實現全封閉防水,防止地下水滲入管廊內部。
-
施工便捷性與經濟性
接口設計應簡化施工流程,減少現場濕作業,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,同時控制材料成本與工期。
-
運維適應性
預留足夠的操作空間,便于電纜敷設、檢修及設備更換,同時滿足防火分區、通風、照明等附屬設施的安裝需求。
二、接口預留要點
- 接口類型與構造
- 管線分支口:在綜合管廊與外部管線銜接處,通過局部展寬管廊斷面、抬升頂板或落低底板實現尺寸過渡。例如,電力電纜進出時,綜合艙需加高1.5m、加寬1.35m(滿足電纜轉彎半徑要求),并采用柔性防水套管或電纜密封件進行防水處理。
- 雙孔頂管與明挖管廊銜接:在頂管管廊與明挖管廊交接段設置銜接過渡段,通過三角柱結構實現尺寸平順過渡,減少接頭結構的差異沉降。三角柱形狀為三角形,既作為尺寸過渡結構,又充當中隔墻。
- 工作井與頂管管節收口:在工作井與頂管管節連接處設置后澆環梁,環梁中預埋注漿導管與注漿鋼管,通過注入水泥漿和超細水泥漿確保收口部位的防水效果。
- 防水與密封設計
- 材料選擇:接口部位采用耐候性、耐腐蝕性強的材料,如改性瀝青防水卷材、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,并與結構主體防水層搭接熱焊,搭接寬度不小于8cm。
- 構造措施:在接口部位設置暗梁、暗柱以增強結構整體性;采用多功能接口(如帶膠圈槽楔形膠圈密封接口)提高抗滲能力,并預留注漿通道以便后期修補。
- 尺寸與空間預留
- 根據電纜規格、數量及轉彎半徑要求,合理確定接口部位的管廊凈空尺寸。例如,高壓電纜進出綜合艙時,管廊需加高1.5m、加寬2.0m。
- 預留足夠的操作空間,便于電纜敷設設備(如牽引機、滑輪組)的布置,同時滿足人員操作安全距離要求。
三、電纜進出管理措施
- 電纜選型與敷設方式
- 電纜類型:根據消防要求選擇電纜類型,普通設備采用阻燃電纜,消防設備采用耐火電纜或不燃電纜。
- 敷設方式:動力電纜及控制電纜沿管廊自用橋架敷設,電纜出橋架后穿熱鍍鋅鋼管明敷;照明電纜通過線槽貼頂敷設,并涂防火涂料。
- 電纜進出口密封與防火
- 密封處理:電纜穿越防火分區或穿墻時,采用防火堵料封堵,并設置電纜密封裝置(燃氣艙需采用防爆型)。
- 防火分隔:在綜合管廊內設置防火門,將管廊劃分為若干防火分區,每個防火分區作為獨立的配電單位。
- 標識與運維管理
- 標識設置:在電纜兩端設置標志牌,標明電纜型號、規格、長度及保護人信息;在防火分區邊界設置警示標識。
- 運維通道:在管廊內設置巡視和檢修通道,通道寬度不小于1.5m,并配備必要的照明和通風設施。
四、案例分析: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綜合管廊工程
-
工程背景
該工程全長1670m,其中K0+420~K0+540段下穿G45大廣高速,采用矩形頂管施工工藝,其余段采用明挖現澆混凝土施工工藝。頂管段綜合管廊采用雙孔組合結構形式,孔間距為1m,需解決雙孔頂管與明挖管廊的尺寸過渡問題。
-
接口設計亮點
- 銜接過渡段:通過三角柱結構實現雙孔頂管與明挖管廊的平順銜接,減少接頭結構的差異沉降,同時方便后續支架管線布置。
- 防水處理:工作井與頂管管節收口部位采用后澆環梁+預埋注漿管的方式,確保防水效果;接口部位防水卷材采用搭接熱焊,搭接寬度8cm。
- 空間利用:工作井內管廊結構高度增大,方便后續管線支架安裝及運維器械進倉檢修。
-
實施效果
該工程實現了明挖管廊與雙孔頂管管廊的平順銜接,結構安全可靠,防水效果良好,且充分利用現有結構,降低了工程造價,為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。